当前位置:首页 > 直击 > 两岸新媒体采访团走进卧龙 探秘你不知道的大熊猫野外科考 > 正文
两岸新媒体采访团走进卧龙 探秘你不知道的大熊猫野外科考
分享
次播放
内容提要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邓童童)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是两岸同胞心目中共同的“偶像”,但他们的野外栖息地如何保护,野外科考到底如何开展,人工繁育、保育和野化放归工作又是哪般,相信不少滚滚粉丝并不太清楚。9月28日,“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体验采访活动”走进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次关于大熊猫保护和研究知识学习的科普之旅。

“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体验采访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中文网、中国台湾网青年公社、台湾东森新闻云和川报新媒体中心共同开展。9月26日-10月2日,20余位两岸媒体人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将围绕四川经济发展等10大报道主题,采访近20个点位,多角度展现四川发展的活力与机遇,川台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

探“便”识“便”追随守貘人步伐上山科考

清晨,溪流潺潺、丛林密布的邓生保护站被几条雾带环绕,远处大雪塘雪山“拨开云雾”,在湛蓝背景下露出了“小尖帽”,宛若一片净土。采访团一行人跟随保护站巡护员步伐,沿溪而上,钻入密林中,实地体验野外科考工作。

邓生保护站隶属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主要从事冬季护林防火、收猎套、木材盗伐检查和野生动植物基础科研工作。保护站目前有13名工作人员,守护8万公顷保护区,守貘人(古称熊猫为貘)工作艰巨而辛劳。

“野生熊猫吃什么?”“他们的粪便和别的野生动物有没有区别?”“熊猫叫声到底像狗叫还是羊叫?”“上山科考最怕看见什么动物?”“一般需要携带哪些装备?”……寻找野生动物踪迹的路上,采访团问题不断。

发现一处水鹿粪便!采访团成员迅速围了上去。“这些粪便长得像鱼皮花生一样的,可以判断不是大熊猫粪便,因为他们的便便像玉米,两头尖中间粗。”巡护员马军迅速掏出GPS定位,并招呼同事陈应康记录下来。“从质地来看,应该是几个月前留下的了。”他补充道。

在一处兽径旁的树丫上,马军安装上了一台红外相机。“红外相机是野外科考收集一手资料的重要工具,受电池电量和存储限制,一般1-3个月不等,我们会收回再重新安装。”马军介绍:“拍不同的动物,相机安装的高度也不同。”红外相机装在距地面50厘米高处,“这个高度可以拍到时常在水边出没的毛冠鹿和水鹿,拍他们经过的地方,观察他们是否成群,以及活动范围等。”装好后,他又加固了树枝,“避免野生动物因好奇而碰撞脱落。”他解释道:“依靠热感,动物经过时,相机就会自动启动摄影,水鹿一般夜间才出没,利用红外相机是研究他们的最佳途径。”

“大熊猫能在如此秀丽的大自然里自由生存,非常幸运。”海峡飞虹中文网特约自媒体拍客张雅岚认为这离不开保护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科考往往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收集大数据,才能充分了解野生动物的行踪和习性。”她感叹:“我很佩服他们的这种科考精神。”

学习投食、制作口粮“实习”保育员全方位接触滚滚

将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与放归,可以壮大野生大熊猫的种群——这种中低海拔地区的生态链旗舰动物,从而活跃整个区域生态链。

位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8只人工繁育大熊猫经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其中7只存活。“熊猫幼崽出生后,一般培训2-3年。第一阶段在我们这里,由熊猫妈妈带幼崽的形式,第二阶段转移至范围更大、物种更丰富的野化培训圈。待幼崽长至亚成年近乎成年(2-3岁)后,经论证实施放归。”基地野外研究动管部部长何胜山介绍:“熊猫在放归前也有‘实习’阶段,他们要在适应圈适应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若不合格,还将再培训或重新论证放归可能性。”“放归后,他们会戴一段时间项圈,大约一年时间,以便我们作GPS追踪,待完全成年后,项圈会自动脱落,我们也就再无法掌握他们的精准数据了。”他补充道。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负责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以及遗传,目前,基地共圈养有大熊猫50余只。

(图据海峡飞虹中文网)

每天下午3点是基地大熊猫们进食的时间,保育员们会一间一间大熊猫猫舍进行“投食”。穿戴好隔离衣物,采访团成员在保育员带领下进入一间成年猫舍,上了一堂投食实操课。“先定量喂了一些胡萝卜、苹果和糕点,最后喂竹子。竹子不定量,但需要借此锻炼他们的运动能力,训练他们用右前肢取食,正是为锻炼他们习惯检查身体的抽血姿态。”东森新闻云记者蔡绍坚讲道。

在熊猫厨房,采访团一行还体验了熊猫糕点“窝窝头”的制作流程。制作“窝窝头”的材料配有玉米、红豆、鸡蛋、少量白糖和大量的钙,目的是为让大熊猫补钙。“‘窝窝头’材料的触感很散,制作的时候需要用力按压才能成型,做好后需要蒸4小时,才会端给熊猫宝宝食用。”中国台湾网青年公社特约主播孙若蜜品尝了蒸好的成品:“钙的味道太浓厚,有些苦,不太能习惯。”她笑道:“我旁边的小伙伴说,以前觉得做一只熊猫很好,吃了睡,现在感受了他们的食物,觉得当熊猫也不容易。”

台湾媒体人力赞:大熊猫采访行程完整且有教育意义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位于四川盆地邛崃山脉东南缘,是大熊猫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海拔高差5000多米,横跨6个生物立体气候垂直带,拥有保存完好的以大熊猫为代表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和以雪豹为代表的高山生态系统。

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致力于生态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种群研究、社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保护之路,创造了领航世界大熊猫保护科研,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卧龙模式”,是大陆67个大熊猫保护区中建立最早、面积最大、保护科研成果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是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

“今天整个大熊猫参观采访行程非常完整。”台湾东森新闻云资深旅游部落客陈耀恩认为:“从守貘人到大熊猫野化放归再到人工圈养园区,一整套流程下来,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四川在大熊猫的保育、培育以及推广都非常用心,站在科学和人道主义角度,让大熊猫这个品种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

“以前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时见过‘熊猫人’的照片,很庆幸,今天在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见到了真实的‘熊猫人’(饲养员进入野化基地,为避免打扰野化训练中的大熊猫,打扮成大熊猫模样)。”台湾东森新闻云大陆事业部经理杨甜儿很感慨:“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议题,宣传大熊猫保护,是媒体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图据四川省台办摄影陈治普)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郭佳莹  时间:2018-09-29 1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