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图片 > 公立VS民办:教育“春天里”的竞逐 > 正文
公立VS民办:教育“春天里”的竞逐
分享
次播放
内容提要

四川在线记者 吴楚瞳 田珊 摄影 向宇

眼下的成都,已渐渐步入初冬。但这里要讲的人物故事,却与春天有关。

这个故事,从1977年的10月已经开始。就在那个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惊蛰般唤醒了整个中国教育。教育的春天来临,许多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据报道,1977年,“积压”多年的高考学生一起涌入考场,形成“井喷式”的高考场面。全国共有570万考生,但只有27万人幸运地进入大学,录取率为5%,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40年后的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5.7%,是1977年的9倍,高等教育基本实现普及化。

龚智发和田间,就是因为教育春天的来临而改变命运的两个农家子弟。龚智发生于1960年,来自四川安岳农村,如今是成都外国语学校校长。田间生于1968年,走出重庆北碚金刀峡,现在集成都石室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成都石室中学教育集团管委会主任等头衔于一身。

成都外国语学校是知名私立中学,也是四川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石室中学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历史悠久,也是成都第一梯队的全国重点中学。多年以来,两所学校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上是“互补型”的“战友”,但在高考学生选拔中却又是“对手”。这种“亦友亦敌”角色,让两位年龄相差8岁的名校校长走上了共同的“PK”台。

PART 1 惊蛰 恢复高考

《记一件大喜事》VS“我再也不用干农活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一种说法:“跳出农门最好的办法,就是考大学”。任何与“考大学”相关的事情,都如一块块“磁石”,吸引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位学生。

1977年,听到广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龚智发跑遍全村,将这个喜讯告诉每一个人。他至今记得,那年他初中毕业,中考作文题目是《记一件大喜事》,他便将恢复高考的喜讯写成作文,并将这一历史事件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田间家里贫困,但高考落榜的大哥一直支持田间求学。当村里的广播里通知田间去领取录取通知书时,他还在田里干活。听到这一喜讯,他抬头就对母亲第一句话就是“我再也不用干农活了,我要去读大学了。”

那时候,对农村孩子而言,“跳龙门”不容易,即便跳过“龙门”也不容易。

龚智发8岁才上一年级,一年后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后来插班上了五年级,直到1979年考入西昌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高考填志愿时,龚智发一心想当老师,西昌师专学业完成后,考入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中学时,龚智发靠助学金完成了所有学业,还时常用助学金补贴家用。1983年,他如愿走上三尺讲台,在家乡任教近20年。基于农村孩子的勤奋与努力,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创了一个纪录——48个学生参加中考,数学平均分94.2分(满分100分),其中有12人满分。正因取得如此骄人成绩,龚智发从安岳周礼中学调至省重点中学安岳县中,直至升任副校长,期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同样身处农村的田间,直到1983年家乡通电,才见过电灯。也就是在这一年,田间去镇中学复读,第一次见到了黑板、课表,听到了上课铃声,发现不同的课应该由不同的老师讲授。1987年,因为想坐火车,田间选择了远在成都的川师大化学系。彼时,包产到户政策普遍改善了农村的家庭收入,他作为师范生每个月有补助34.5元,用于购买书籍改善伙食,不像龚智发那样拿一部分补贴家用。一个农村孩子能留在成都知名的中学任教,田间却是无心插柳。1991年,田间本科毕业,无意间的一场试讲让他被石室中学相中。深知自己的不易,田间调整自己的重庆口音和教学方法,不到一年就做了班主任。1995年,田间的第一届学生高三毕业,化学成绩全成都第一,教学天赋自此显露。从班主任到校长,从“愣头青”到四川省特级教师,田间将自己的教学之路称为“教学相长”,这也是他至今仍在学校上高二化学课和网课的原因。

PART 2 春分 改革创新

民办教育迅速发展VS公立学校创新突破

两个曾经素不相识的四川省特级教师,2002年在成都“相逢”。这一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龚智发放弃安岳县中学副校长身份,来到由公办改制为民办的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早在1982年,我国现行《宪法》颁布,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办教育的地位,为此后民办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则让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

2002年到成都发展的龚智发,接到了包括多所公立名校和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橄榄枝。之所以选择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除了学校能提供宽敞住房,“最重要的还是对民办教育前景的看好。”一学期之后,龚智发从班主任升到教务处主任,2007年集团内部交流他到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出任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2008年升任副校长,2016年正式被任命为校长。公立学校用了近20年任副校长,私立学校只用12年就升任校长,龚智发认为这一切得益于民办教育机制、体制的灵活性:“私立学校是一个只看实力、不看资历的地方,归根结底,这都是改革开放的红利。”

龚智发在民办学校大展拳脚时,田间也“无心插柳柳成荫”。2010年,他接任石室中学校长职务。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正是民办学校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的阶段。教育体制改革,让很多公立学校遭遇改革的阵痛,石室中学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瓶颈期,“教师资源、学校升学率以及生源等方面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彼时的石室,发展并不算理想,由于升学率下降,家长的信任度和社会认可度都在降低。石室中学不断调整学校的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手法,最终从低谷走向了又一个高峰,升学率稳步上升,其中一本升学率从2013年的70.5%到2014年的78%,再到2016年的90.76%。

如今,成都外国语学校的高中从改制之初的4个班,变成了21个班,学生从1000多人变成7000余人。龚智发将学校的发展称为三次创业:1989年第一次创业从普通中学改为外语学校;2000年第二次创业,从公办学校改制成民办学校;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进入第三次创业,未来初中(非营利性)、高中(营利性)将分开办学、分类管理。

石室中学则从一所学校发展成一个教育集团,不断创新、不断实验、不断改革,未来发展以现代化、国际化和多元化为核心。走在文翁石室科技桥上,田间不由自主地感叹:“这座横跨文翁路的科技桥,是专门为了街对面的石室创客中心而建的,足以见得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对石室的重视。”石室中学的科技馆是开创科技教育的最佳展示。

PART 3 谷雨 教育公平

优质课程免费共享VS不让一个孩子因穷辍学

如果有人问,到底是民办教育好还是公立学校好?两位校长的答案惊人相似:在促进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公立和私立两种形态在竞争中相互补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校史可追溯至2159年前的石室中学,如今已发展成石室教育集团,领办、指导和对口帮扶集团内的其他学校。2013年,开始建立和推动石室祥云网络教育项目,长期以网络直播、网络点播、广电网电视点播等方式,为全社会免费提供优质课程的分享。田间说,“教育应该是解决民生的问题,公立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做得更有深度也更有广度。”

成都外国语学校作为私立学校,在促进教育公平、助推学生发展方面同样做了很多的努力。给予参加招生考试的成绩优异学生入学奖学金,为进步快的学生设立学年进步奖,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设立助学金,为考上大学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提供精准帮扶。龚智发介绍说,“我们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助学金,每年受益学生达到10%,确保所有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绝对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穷而辍学。”

刚刚过去的11月,两所学校都经历了期中考试,巡视考场的两位校长清楚地知道,2017年9月颁布的《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终极“PK”,其实是一种互补。公立教学在解决教育均衡、解决教育民生、解决怎么享受有质量而公平的教育上,更有普世性。民办学校是选择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体制都比较灵活,适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选择。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可以享受更多元化、更可选择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更具素养。当下的这种改变,与1977年教育的“春天”有关,也与公立、私立不同类型学校的出现有关,更与包括校长在内的每位倾力于课堂的教师有关。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郭佳莹  时间:2018-12-05 10:05:39